“老师,是12月9号还是16号圣诞联欢?”
“老师,一家几个家长可以参加?”
“老师,外公外婆可以参加吗?”
“老师,孩子这周法国交换生来家里,周六可以跟着来上课吗?”
“老师,第几节课可以来?”
上边是家长微信群里的信息。对于学习中文这件事,似乎家长的热情总是比孩子们自己要高很多。
作为6班A的带班老师,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这些娃,因为这些年来跟家长们一条战线,于是建立了信任,教学工作得到了大力的支持。我们利用各种节假日搞活动,这样大家可以聚一聚。活动的主旨都是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,给他们搭建平台,让他们尽情展示才能。
疫情耽误了几个圣诞,转眼班上的孩子们都是中学生了,几年前圣诞”老师”送礼物的活动,孩子们一准儿是看不上眼了。怎么搞这个圣诞联欢呢?怎么能让家长们有一次全新的课堂体验呢? 回顾一下这个学期9月份开学以后,我们学习的重点以朗读和翻译为主,每周都留语音作业,朗读课文和朗读学习过的重点句子。于是活动的主题就有了 – 圣诞朗读会!家长们都很积极和热心,于是出现了最开头的那些问题。其实都不算是问题!我们第一节课就开始,想来参加的家长、亲属、朋友们,全都热情的欢迎!搞活动哪能没有吃的喝的,家长们自动在群里接龙,中西式小吃和水果,样样俱全,哪里去找这样天花板的家长?!这里还要给朗读评分制定规则和标准,并且制作表格的家长,手工点赞。
12月9日周六上课当天,全班17位同学实到16位,只有1位缺勤。13位同学的家长们到场,其中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来了。最值得一提的,有一位学龄前小妹妹来给哥哥来加油,还有一名法国来的交换学生。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,同学们和家长都跃跃欲试。
第一节课开始了,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们开始朗读,而是跟先家长们介绍了目前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,重点介绍了教材课本的结构,让家长了解教学和学习方法,使家长们能最大限度的可以跟孩子们的中文学习同步,能够支持老师。这个学年把朗读作为目前第一重点,课文的翻译是第二目标。最需要注意的就是,朗读的内容一定不要标注拼音! 朗读会正式拉开序幕。游戏规则事先都和同学们商量好了,每个人都要上台朗读, 朗读范围是课本《中文》第一到第六册的重点句子,和第六册的前三课,具体朗读内容可以自由选择。上台朗读的顺序呢?老师心里正在嘀咕,两个学生都举手了,没有冷场。两位同学自己私下交流了一下,第一位朗读的是已经通过HSK4级考试、班里的“天花板”选手,他读的是第三课《海洋世界》,没有错误,给全班同学做了好的榜样,也开了个好头。接下来朗读的是自愿第二个开始的女同学,她一口气读了6册书的所有重点句子。“每句没有关联,但是朗读做到了有感情。” – 这是后来一位家长的点评。不知不觉,第一堂课结束了,课间和家长们交流了一下,觉得时间要掌握好的话,必须要控制每个人朗读的时间,给同学们规定了只选择读一课的内容。第二节课开始了,同学们自愿举手,一个一个轮流上台。每个人朗读前,老师都简单介绍了学生的个人特色和学习状况,朗读以后,对出错误的地方进行了纠正,让所有同学都能引以为戒。每个自愿选择的朗读内容,不是第五册的重点句子,就是第六册的课文,每个人好像较劲儿了似的,没有人选简单的内容。最值得表扬的是几个同学,勇敢地挑战自己,选择了难度更大一些的课文《去邮局》,出乎老师和家长的意料之外,看来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之大啊。没有站在台上朗读的学生,有的仔细聆听,看是不是能听出错误,和老师点评的一样;有的一边听一边自己嘴里念念叨叨的,希望自己上台时能够完美不出错;前排的几个同学负责提词,如果朗读同学打壳儿了,他们会轻轻地提醒。朗诵比赛一直持续到第三节课的前几分钟,最后一位上台的同学,在课间来找过老师,诉说了自己的恐惧和顾虑,最终她战胜了自己,在妈妈和全班的见证下,顺利完成了朗读内容,于是所有16位学生朗诵完毕。汇总评分交给了一位工程师家长,学生们放松下来,小网管当上了DJ,负责放音乐,家长们终于可以把零食和饮料打开了,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家长们聊着,自己孩子为了朗诵,在家有多认真的练习,晚上很晚了还不肯睡觉,在上学路上的车里还一直在练习;上台朗读是很好的锻炼机会,一点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上进心;我看那个长头发的女孩子可以得奖,嘴没张开读,就先裂开嘴笑了,舞台的台风多好…… 临近下课的最后环节是公布朗诵的结果,并列第一名的有三位同学。
此次活动得到了学校的重视,由校长提供的图书作为奖品,这些书籍都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精选。前三名得到了《四书五经》选译,所有参加的同学都得到了暨南大学出版社的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】(口袋本)。这些书籍以后都会在课堂上使用。
引用一位家长在群里的话收官“今天体验非常赞,孩子们也都很棒”! 对于老师和家长们,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就是最好的回报。